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 少年壮志,为中国争一流,田刚印的十年

2022-08-25


以下文章全文转发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微信公众平台:


田刚印

(联合飞机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


田刚印,男,中共党员,联合飞机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 创业领军人才,2018年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2019年“北京榜样”年榜人物,2020年全球无人系统大会“年度人物”,同时还是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副会长、第十四届北京市工商联副会长、第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改变无人机行业生态的人,会如何度过自己的24小时?

624日一早,田刚印刚刚结束了一场会议,就匆匆赶到研发办公室与技术人员探讨一项无人机技术难题的攻克思路。司机和车都在公司门口热车待命,因为五分钟后,他又要马不停蹄前往高铁站,去芜湖牵头新一代航空器项目封闭会议。

在外人看来,这种争分夺秒的生活,对于一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来说似乎有些太忙、太累,但是田刚印选择的,恰恰就是这种持续奔跑不松劲的工作状态,而且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究其原因,是科技兴邦、实业报国的梦想常萦绕他的心头——要做中国最好的无人机、世界一流的无人机。前路漫漫亦灿灿,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少年壮志 为中国争一流

一定要创业,做自己的无人机

200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田刚印和大学校友一起凑了八万块钱,在母校的地下室里义无反顾地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大学期间,我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地方就是航模队。”田刚印最痴迷的部分就是后来让联合飞机的无人直升机名声大噪的核心部件——飞行控制器,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他的毕业设计作品也是一个书本大小的飞控,“我就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让它体积更小,性能更稳定一点。”

大学刚毕业时,他也曾想过按部就班地上班,入职了一家无人机代理公司。在两年多的技术员生涯中,他多次游说老板做属于公司自己的无人机,但没有得到理会。两年后,公司代理资格被取消,经营不下去,半年都发不出工资,田刚印只好选择离开。

这次职业打击是沉重的,也让田刚印深刻意识到——没有自主的产品,命运就会被别人捏在手上。“一定要创业,做自己的无人机。”

“地下室”创业开始后,田刚印一头扎进了对飞控的研究,不光遇到过技术上的“拦路虎”,还被代理商蒙骗过。历经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将飞控由书本大小改造成香烟盒大小。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器件,为他赚到了将近2个亿。

 

 

大多数人在取得这样的成就以后,可能会选择躺在功劳簿上,而田刚印却偏要挑战更险峻的高峰——制造无人机整机。

要知道,这是当时许多研究院都没能研制出来的项目,一旦失败,之前的收益全都会打水漂。一边是轻松名利双收,另一边是也许会血本无归,田刚印却选择了偏向虎山行:“要做对国家更有意义的事。”

他和团队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把国际上能搜到的与无人机相关的研究都看了一遍,资料打印的纸张一摞一摞码了半面墙。最后选择了在俄罗斯KA系列的共轴直升机的基础上,将机械的部分直接用电子代替,设计出了以“电控共轴”为核心的整机研制方案。

前前后后经过了近2000次修改,2012年,他终于研发出了第一台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相比国际上同类型无人直升机,零件减少了一半多,性能却提高了一倍。

 

当产品研制成功的喜讯传来时,田刚印也遇到了困境:无人机整机制造投入太大,账面资金所剩无几。

一次偶然的机会,田刚印和团队带着样机参加了新加坡航展。在展台上,他们的产品受到海外基金的青睐,对方开出条件,愿意以5亿新加坡元,折合成人民币也就是27亿元参股40%。不过,公司CEO必须得到他们认可后再任命,公司也必须搬到新加坡。

“不可能。”面对资金诱惑,田刚印断然拒绝,“虽然我们确实急需经费,但无人机是国家航空工业实现创新超越的重要环节,我们的总部必须放在中国,我们的技术必须留在中国。”

大概是命运也偏爱追梦的孩子,北京市政府如及时雨般向田刚印提供了5000万元的股权投资,2012年,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联合飞机集团正式起航。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正如田刚印刚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个人和企业是国家肌体中的一个细胞,国家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国更强。”

第一架和第一次

必须全力以赴

田刚印团队开发的第一架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就是后来联合飞机集团的明星产品TD220

这几乎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型大载荷无人直升机,性能比单旋翼更稳定,在续航时间、载重、升限和安全可靠性等方面难逢敌手。

如今大家常常在新闻里看到的,是经过多轮迭代、升级后的版本,最大起飞重量达到350公斤,实用升限3500米,巡航速度达到每小时80公里,续航时间超过4小时,具有复杂环境自适应能力,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典上展出的唯一一款无人机。

不过,当我们把时钟拨回2013年,田刚印团队手握产品、技术,惟一发愁的就是合适的买家。“我们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但是一整套系统下来,价格不便宜,需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飞机的实用性才能真正得到验证。”

第一个慧眼识珠的,就是黄大年教授主持的航空物探项目,这也是田刚印与地理产业的第一次结缘。

2009年从英伦归国后,黄大年教授回到吉林大学任教,承担了国家863项目、成为科技部“十二五“地球物探项目领军人物。

400余人团队集中了能在空中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这是世界科技强国孜孜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而令人犯难的是,勘探过程中,重力梯度仪等探测仪器如何搭载?

地质探测相当于跑到深山密林等危险环境给地球做“CT”,物探仪器设备体积大、重量重,价格高昂,且对飞行平行姿态和精度要求非常高。传统有人直升机探测的面前横亘着高成本、多事故两座大山。

由于需要长时间在海上、山地、丛林、无人等复杂地形航路上低空飞行,对飞行员身心是巨大考验,容易产生疲劳,一不留神会机毁人亡。尤其碰上恶劣天气的时候,危险系数激增,科技进步的每一个脚印都书写着前辈的血泪。

TD220的出现恰逢其时——大载荷,可以一次性携带多个探测设备;航时长,连续工作4-5小时不掉链子;升限高,可以飞到高海拔环境作业;系统集成化,使用便捷,只需要一辆车,三个人,就可以完成100平方公里的探测——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必须全力以赴!”在内部项目会上,田刚印斩钉截铁地表态,“这不仅仅是第一个成交的合同,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项目,能为它添一份力量,我们幸甚之至。”作为TD220的开发总师,田刚印带领团队一起在产品调试上,连续三四个月每天忙到十一二点甚至后半夜,力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预期;上高原,钻密林,进沼泽,坚决完成任务。

最终,航空物探项目取得了开门红,黄教授863课题结项并获国家自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它的背后也有中航智的一枚“无名勋章”。

自此之后,属于田刚印的机遇到来了。北京市政府推荐中航智参加了2013年北京科博会,正是在这次展会上,TD220获得了特别的关注。

“几个月后,我们接到通知,前往西部某基地进行飞行演示。在现场,临时安排我们携带从未适配过的装备进行演练,依然取得了优异成绩。”田刚印说,这次演示成功,表明无人直升机具备为军方效力的立项条件,也正式开启了中航智的航空报国之路

一切为了交付

设计产品的人,必须知道产品是如何生产的

中航智的园区里有一间无人机展厅,与车间相连。车间的白墙上挂了一面倒计时的电子钟,上方的横幅红底白字写着“一切为了交付”,这是整个生产团队自我勉励的信条。展厅里则陈列着大大小小十余架无人直升机,每一架背后都有一个意义非凡的故事。

 

 

“这就是当年完成黄教授项目的无人机,开创了无人直升机在地球物探领域应用的先河……这是海关缉私应用的首型无人直升机…..这是保障神舟十三号和十四号发射的有人机改型无人机……还有在新加坡、阿联酋等地参与海外航展的……”田刚印一边带领来宾参观一边介绍道。或许是回忆起了带领团队过关斩将的经历、竞标不辱使命的荣耀,他温和的脸上难掩骄傲的神采。

 20152022,田刚印带领团队不断进击。他常常对员工说一句话:“把活干好,顺便赚钱。”这句话放在别人身上或许不那么有说服力,但是对于曾拒绝27亿资金诱惑的田刚印来说,则是一句再真诚不过的心里话,“我们要做的是属于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的飞行器。”

从地质勘探到电力巡检,从农林植保到应急救援,沉淀下来的不仅是一个又一个行业项目,还有满满一面墙的荣誉奖章。荣誉墙的上方高悬着八个大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这是口号又远胜于口号,其中映照了无数个夙兴夜寐、宵衣旰食的日子。

2016年,为了一个重大项目的竞标,田刚印和团队一起扎在会议室里连续攻关了四十多天。“田总家也不回,那个时候也不在意自己的形象,每天就是大T恤加短裤,头发乱糟糟的,胡子拉碴,在公司碰到他,你都认不出来他是董事长。”一位员工回忆说。

在田刚印的理念中,设计产品的人,必须知道产品是如何生产的,才不会变成空中楼阁。创业初期,他会带着团队推导公式、参与编程,甚至亲自去车间摇车床,无人机从设计到生产、试飞的每一个环节都深刻在他的脑子里。公司越做越大以后,即使不能亲自照顾到每件小事,他也始终坚持深入一线业务部门。



联合飞机有一则企业发展思路叫做“融专分”,其中“融”的含义之一就是专业融合:每个人不能局限于现有专业,要多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工作方式方法,知道彼此专业的相互作用关系。田刚印对无人机涉及各个学科的关注,身体力行印证了这条准则。

当联合飞机的员工提到田刚印,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高度责任感。

有一次联合飞机应邀在内蒙古某靶场配合某单位进行校射演习,获得了圆满成功,待参加完表彰大会已临近中午,这时团队突然接到电话,次日下午在北京有飞行任务。田刚印当机立断,坚持保障完成任务要紧,决定当天返回。

“大家匆匆吃完午饭就驱车赶路了。不巧,途中货车又出了点故障,到达张家口时已经是晚上10点,司机们都比较疲惫。田总逐车交代替换司机,还坚持自己一马当先在最前面开路。一行人抵京到达公司已是第二天凌晨3点。上午8点半,我睡眼朦胧地赶到讨论飞行演示计划的会场时,发现田总已经头一个到了,并且把文件都已经整理好了。”联合飞机的一位员工回忆说。

公司事,无小事。无人机的客户来自各行各业,身后又分别牵引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脉络。对产品负责,对客户负责,就是对国家、社会发展负责。

剑指未来 志在四海

这些事我十年前就想做,

但如果那时说出来,可能会被认为是疯子

“我们目前正在研发新一代无人飞行器,有可能彻底改变行业生态。它集无人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的优势于一身,起飞重量4吨,飞行速度可以达到750km/h,航程超过4000km。”

田刚印的透露的这项新技术足以令所有人为之心潮澎湃——不仅在军用领域前景广阔,更有可能开创私人飞机的新时代——起落不受机场限制,届时城市之间交通运输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异地生活、通勤将不再是幻想,我们的生活方式、城市格局乃至行业格局都随时可能被颠覆。可以想见,这对于全球各个国家、各个行业都极具诱惑力。

“这件事我十年前就想做,但那时如果说出来,可能会被认为是疯子。”田刚印说。

这不是他的第一次“疯狂之举”,电控共轴技术本身就是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创新,而2019年中航智的3吨级无人机演示验证更是让全行业为之震动。“以前开发300公斤级无人机的时候,我就想做3吨级了。”当年没有公之于众的梦想,追梦的人已经悄悄把它变成了现实。

 

今日每一件稀松平常的发明,在过去的人看来都是“异想天开”。这一次,田刚印也坚信,新一代航空器就是未来的方向。

为了这项宏伟的目标,他带领团队从资金、场地,到技术、人员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其中一个核心板块就是搭建三维一体化地理信息平台——新一代航空器未来要想顺利投入使用,离不开地理信息。指挥控制、空域管理、安全飞行,这一切都建立在GIS的基础上。

联合飞机开发的地理信息平台支撑着指挥控制中心、仿真中心两架马车。在无人机研发过程中实现制造仿真、生产仿真、飞行仿真,保障产品质量;在运营使用过程中,基于地理信息平台构建的指挥控制中心指挥控制着全域内各型号无人机,实现交互操作,实现空域管理,保障飞行安全。

“我们的无人机系统与地理信息产业,是取之于地信、用之于地信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田刚印说,“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可视化等技术构建的仿真系统,能帮助我们制造出性能更好的无人机,再服务于专业测绘、电力巡检等与GIS密切相关的行业。未来新一代航空器的应用,也都会在这个基础上推进。”

按照计划,联合飞机新一代飞行器将在2022年底完成样机,2023年完成载货试飞,2025年左右完成载人试飞。

安全、易用、低成本。田刚印在白板上重重地写下这三个词。“这是我们的目标。安全是要做到民航的10倍;易用是屏幕上点一下就能操作;2025年交付时,它的价格大概是千万级别,但我们希望能做大家能真正用得起的飞行器,希望在2028年能把成本降到100万。”

当所有人都埋头赶路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仰望星空的人,为大家指引未来的方向。而田刚印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一路策马扬鞭。他不仅要当发现星星的人,更要做第一个摘星的人。

上一条:

下一条:

返回列表